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實(shí)。
【別名】梅實(shí)。
【產(chǎn)地】全國(guó)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藥用部分】根、枝、葉、花營(yíng)、果實(shí)、種仁。
【采集加工】花蕾:以花梅的綠萼梅為好。1-2月間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,稱“白梅花”。果實(shí):5月間采摘將成熟的綠色果實(shí)。葉(梅葉)、枝(梅梗)、根(梅根):隨采隨用。核仁:果實(shí)成熟后收集梅核。花朵收后攤至席上曬干。雨天可用炭火烘干。果實(shí)摘取未成熟者夜以鹽汁浸漬,晝則日曬,反復(fù)“十浸十曝”始成,名“白梅”。摘取將成熟者,按大小分開(kāi),分別炕烙,火力不宜過(guò)大,保持在40℃左右,當(dāng)梅子六成千時(shí),上下翻動(dòng),使干燥均勻。到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,然后再燜2-3日,變黑即成,名“烏梅”。其余隨用隨采鮮用,或曬干備用。核仁則敲開(kāi)梅核,取出果仁。
【成分藥理】梅花含有揮發(fā)油,主要是苯甲醛、異丁香油酚、苯甲酸等。烏梅果實(shí)含檸檬酸、蘋果酸、琥珀酸、碳水化合物、谷甾醇、蠟樣物質(zhì)及齊墩果酸樣物質(zhì),在成熟時(shí)期含氧氰酸。烏梅的水煎液對(duì)炭疽桿菌、白喉和類白喉?xiàng)U菌,葡萄球菌、枯草桿菌、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,對(duì)大腸桿菌、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、變形桿菌、傷寒和副傷寒桿菌、綠膿桿菌、霍亂弧菌等腸內(nèi)致病菌也有效。此外,烏梅水煎液還有抗真菌和抗過(guò)敏作用。
【性味】烏梅酸、澀,溫。白梅酸、澀、成,平。白梅花微酸、澀,平。梅汁酸,平。梅梗、梅根酸、澀。梅核仁酸、平,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烏梅、白梅斂肺澀腸、除煩、生津止渴、殺蟲、止血。白梅花、梅根、梅葉、梅?;钛舛?、平肝和胃。梅核仁清暑、明目。主治久咳、虛熱煩渴、久瘧、久瀉、便血、尿血、血崩、蛔厥腹痛、嘔吐、鉤蟲病等。